谈论品牌,那是广告界人士的看家本领,每一个人都能多多少少夸夸其谈。甚至不少人还能引经据典,各种理论,各种学术,再把海外先进理论搬过来,讲的可谓是风生水起,让外行人听得云里雾里。的确,品牌理论是舶来品,从国内引进到国内进步到今天也不过40余年,这也造就了当地企业对其不太知道,大众对其感到生疏。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行内要比行外强。然而,在国内正由于行业人士和企业、受众的信息不对称,致使了品牌成为了一种职业病,整个广告界的通病。病在哪儿呢?面对企业,面对商品,面对任何,所有以品牌为上策。
品牌即是 一种良药,良在全球角逐化年代,品牌运作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根基,也是企业核心角逐优势所在。但它也是一种毒药,毒在它成为广告界解决所有问题的办法,让国内广告行业停滞不前,一直在老生重弹,永远在模仿海外,却从未超越过。相信,不少企业都听过不同营销公司、策划公司、品牌公司、广告企业的提案,而行业内的公司也写过,给不少广告主提过各种策略。然而注意观察会发现,无论是什么公司提案,虽然看着大伙的创意是不同的,内容也是不同。一说到品牌,所有人的都是一样的,只不过每一个人的表达方法不同。无论是企业整体策划案,还是新产品营销推广方案,策略的核心永远都是品牌运作。前面引用数据、案例做铺垫,落到如何运作时,品牌定位、品牌口号、品牌VI系统、品牌市场活动等等一拥而上。这种逻辑思路没任何问题,品牌也是企业所需要的,但总是不少企业就是被这种同质化的理论毒害了,失败的大有人在。就拿城市品牌建设来讲,要像经营商品一样经营城市,把它当做品牌一样来建设,由于品牌将会是城市的无形资产,一种软实力。特别是近年来,城市品牌建设在国内愈加热,而登陆央视的城市广告也是多如牛毛,但成效几何,冷暖自知。悉数国内城市品牌建设的方法,无非是“定位—口号—广告”老模式。这让人不禁想问,难道大家只能不停的、反复的模仿海外吗?难道这套理论,这类模式,对广告主来讲真的有成效吗?事实上并不是这样!
说起模仿,中国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牛B的国家,但其他行业的模仿真的是“一直在模仿,从未被超越,甚至好过原创。”这几年,中国全球影响力的增强,国家在进行品牌形象的转变,力图从“中国制造”走向“中国创造”。大家需要创造,广告行业更需要创造。由于品牌是塑造当地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方法,更参与国际角逐的要紧力量,而这一力量的源泉就是中国广告业。模仿是可以的,但它不可以成为一种本领,一直模仿好让大家忘记还有智慧。相信广告界的新人也常常听过前辈的一句话:“在你写一个东西之前,请在网上搜索其他人是如何做的,如此你会上手更快,由于有的专家、行业精髓的东西可以直接用。”这种业内引导方法,一两次可以是启蒙,长此以往的需要就是一种抹杀。假如它没启发一个人思想,那样它就抹杀了一个人灵魂。以前辈角度来讲,我可以更快的拿到一个我想要的东西,但这对于行业新人来讲,给他的工作就是抄袭。
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,他们才有期望;一个民族只不过关心脚下的事情,那是没将来的。一个行业要一些打破常规的人,如此才能带来活力;一个行业只不过照搬照抄,那永远都是在重复昨天的老路,走其他人走过的路。